2017年5月14日 星期日

哪裡來的油桐花

桐花季辦得熱熱鬧鬧,賞花景點更是"遍地開花",落花紛飛五月雪,但有一說指桐花樹是外來種,有害自然生態環境,是真是假,讓我們看下去~
在臺灣的桐花樹又分為木油桐(千年桐、廣東油桐及皺桐)與桐油樹 (三年桐及光桐),原產於中國長江流域,兩者皆於日據時期引進臺灣,作為桐油生產與傢俱材,是具經濟價值的樹種,而且生長力強,有「三年成樹,十年成林」的形容,民國60年代被作為造林樹種推廣種植,在此還有一個小插曲,就是日本人愛梧桐木做材料,但臺灣的梧桐木因染簇葉病 (天狗巢) 造成產量不足,結果就拿生長快速的油桐混充,結果就被日本人抓包斷送了貿易機會感覺不是很光彩的歷史XD
現今桐花大量被用於客家文化的意象上,有人認為客家文化有著其它諸如樟樹、香茅與茶葉等更為傳統的經濟作物,桐花不適合被用來作為代表,但客委會表示,此意象主要是用來象徵客家人「開打山林」開山闢土的歷史,而桐花樹早年確為經濟樹種,亦帶來不錯的收益,具有一定代表性。
至於油桐到底算不算是有害的外來種呢?在此我們先區分外來種、歸化種和入侵種這3個詞的差異,基本上,只要原來不是在當地自然分布,被人為蓄意或意外引進的都叫做外來種;歸化種則是外來種引入後在自然環境建立了穩定的族群;至於入侵種就是指破壞生態環境及造成人類經濟損失的外來種。也就是說3者的關係大至是外來種>歸化種 >入侵種。
外來種
歸化種
入侵種(有害)
無害
栽培種 (飼養種)
-
(參考維基百科)
所以,桐花屬人為引入是不折不扣的外來種,且現今已在野外建立族群成為歸化種,但對於一個曾具經濟價值及用於造林的樹種來說,要將其定義為有害入侵種,或許並不是那麼適合,且在林務局羅列的30大入侵種種,亦無油桐之名。有人擔心其生長快速且植株果實具有毒性不利生態環境云云,但我想各種事物都有其利弊,就桐花而言,雖其做為桐油與木材的經濟價值已不復在,但其觀賞價值卻在近年被彰顯出來,就其缺點來說,長得再快也要三年,比起其它難以除滅的入侵種來說,對生態的威脅應該不至太劇。畢竟人家來臺也超過百年歷史了,瞭解彼此,欣賞它們的美也蠻好的不是嗎?


**順帶一提,千年桐與三年桐,指的是前者的經濟生產壽命遠高於後者,不是生長的壽命,所以前者被種植的比例會高後者,至於皺桐與光桐的稱呼是因為它們的果實一個是有皺摺一個是光滑的,另外,最容易看到並予以判別的特徵就是葉形,前者的的葉片具有深裂,後者則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