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課同仁於田間發現新植甘蔗葉片出現黃白色條斑,初步懷疑是否為甘蔗露菌病或寒害影響,採樣清洗後經悶濕處理1週後,病斑表面產生白色菌絲覆蓋,以膠帶黏貼後鏡檢,孢子型態為長型兩端尖細,具數量不一之隔膜(多為6隔左右),對照孢子形態及甘蔗病害比對,可能為Helminthosporium sacchari,甘蔗眼點病。
惟本次觀察中未發現初期眼斑,並非典型案例。
甘蔗眼斑病 (眼點病)
Bipolaris sacchari (Butler) Shoem.
異名Helminthosporium sacchari (Breda) Butler、Drechslera sacchari (Butler) Subram. & Jain
分生孢子梗單生,頂端曲膝狀,黃褐色。分生孢子頂生,圓筒形,橄欖綠色,具隔膜3~11個,大小40~114×9~18(μm)。病菌生長溫度20~32℃,27.4~32℃最適。孢子形成適溫20~25℃,32℃時不產生孢子。
主要為害葉片。初在嫩葉上出現水漬狀小點,4~5天後縱向擴展形成長圓形病斑,病部中央紅褐色,四周出現草黃色狹條暈圈,形狀似眼睛,故稱眼斑病。接著病斑頂端出現一條與葉脈平行的壞死條紋,這些條紋都向葉尖處擴展,初為草黃色,后變為紅褐色。多個眼斑及條紋融合,造成大片葉組織枯死。
臺灣wiki-甘蔗眼斑病
植物病害概論-甘蔗病害及其防治, 蔡竹固
疑似田間初期病徵 |
經悶溼處理1週後,表面產生白色菌絲 |
以膠帶黏取表層菌絲鏡檢,具不同數目分隔之長形孢子 |
以膠帶黏取表層菌絲鏡檢,具不同數目分隔之長形孢子 |
Agrios中的圖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